海员≠船员!我国航海文化缺失到底多严重?
我在网上即景发表了大船制造周期和船长培养的周期对比,得出公认的事实,认为造船容易培养船长难。
九月初,大连海事大学(DMU)招收了一名女生,据说女孩非常执著,在招生人员强力劝阻下,8位女生最后留下1位,以“巾帼不让须眉”精神跨进了被男孩垄断的航海专业,女孩踏上通往航海职业的第一步。而上海海事大学(SMU)商船学院则招收了一位向往大海,向往海员生活的大叔级学生,实现了他走向大海的愿望。
面对女孩就读航海专业,我非常赞成,2010年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决议就大肆鼓励女性上船工作,现在DMU姗姗来迟,有了一个女生,据说打破了DMU有史以来的航海专业只招男生不招女生的历史。呵呵,这吹牛皮吹大了? 我上学的时就有女生学航海,但最后没有一个成为女船长。我单位就有当年的学姐,现在是奶奶级别了,她深表自己没有成为远洋船长的遗憾。不管怎么说,现今DMU重新有了女生,终于航海业有红花配绿叶了。男孩的职业有了女孩参与的挑战,将使中国的航海人力资源开发拓宽道路。
但我却很担忧女孩未来的航海事业是否能够实现,太多的故事让女孩们非常失望,特别是极难对付航运大佬认同的并没有事实证据的“事实”,女人有太多的不便,两个人上去,三个人下来!”的男人主义民粹想法。
尽管现在有很多女性已经成功的站在了驾驶台上,但目前却没有一个航运公司能让航海成为女性最终的事业。中国航运大佬至今还没有觉悟,不赞成女性上船,女性成为航海家的航程上也必然会经历大风大浪。事实也是这样,和我一起工作的女同事中有很多航海专业毕业的女生,她们都像海鸥、海燕一样怀着美好的航海理想翱翔大海,可惜都被无情折翅了。
在此,我也不得不为大叔毕业后能否实现航海梦想而担忧。毕竟大叔年纪半百,老大不小了,到了毕业之时离开退休只有遥“半步之遥”,尽管航海知识能够掌握,也能执行瞭望行动,指挥航行的能力。但从海员的成长过程看,他必须从实习生做起,完成整艘船舶设备操作、维修保养的基本技能,方能逐级晋升为驾驶员、船长。这过程需要10年到12年的时间,除非海事主管机关开绿灯一路畅通,在退休前让他当船长作为坚定航海信念的宣传,但不符海员晋升法规,大叔能创造奇迹在退休前完成登顶的程序吗?我们拭目以待。
依据航海事实说说,航海是集智慧、体力相并的特殊职业。试问大叔毕业后能“上天揽月”的水手上高作业的工作?能“下海捉鳖”的舷外作业的技能?
退一步讲,从生理阶段的体力、健康、关节活络等情况看,大叔未免能做到。即使特殊通道成就他的职业生涯,但对广大有志人航海年轻人按常规晋升公平吗?
所以,我泼一盆冷水。但SMU录取大叔确实是一良策,无疑对当前潇条的海员职业注入了强心剂,无不鼓舞了航海莘莘学子的信心!大连和上海两所海事大学吸收女孩、大叔具有积极意义,对已在已商学院学习航海专业又打算不愿上船从事航海职业的学生有了标杆,至少会反思为什么学习航海!本人内心深处亦拍手鼓掌。
对大叔不恭的评论后又突现隐隐不安,我对目前航海教育、海员群体不稳,年青人的航海迷茫等还是有极大忧虑。航海职业形势并沒有航海女孩、大叔的出现而莺歌燕舞,欢腾雀跃。很多业内人士还是作为娱乐在消费他们。不是吗?女孩一会儿被录取,一会儿又被造谣退学。当我看到女孩穿了海魂衫参加开学军训照片才使谣言不攻而破。
某海事网站编辑对目前的海员状况表示:“这其实不光是一个问题了,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社会现象了。造成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社会文化,传统文化,经济发展,教育上,用人上,法律上等等。政策的制定也好,教育的规划也好,国家、公司对人才的使用、培养也好,还有海员自身原因也好,都造成今天这个局面,原因应该都有的。希望有更多有识之士关注航运,关心海员。
除了央企领导、在职海员大多数比较理智外,伴随目前航运业形势出现的暂时萧条,船舶大型化、海员需求大量缩小的环境下,海事海员群体几乎都是怨声载道,抱怨深深。我发表第一篇文章之后,被一些还是网站、微信转载后,引起了极大反响,点击率高的令我惊讶!出现了上百留言评论,非常现实地反映海员现状的侧面,当然还有一些吐槽、表示戾气的帖子。去粗取精,我沉重深思中国海员的“肌体”的确病了,而且病得不轻,海员究竟怎么了?很多人说我多管闲事,这是主管机关的事,但作为海员、船长的情结,我还得多管闲事,把编辑的几个问题放大一下,把“流言蜚语”总结如下,希望大家继续拍砖:
1. 航海文化的缺失
并不杜撰的故事
全世界都遵循约定成俗的航海习俗,船舶下水一般都是由高贵身份的女性为其命名、敲香槟酒并且为船舶宣读赞美词,随后该女性成为了船舶的教母。英国的新造的航母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为其命名。连战夫人连方瑀为东方海外的一艘散货船敲香槟酒命名。
但在国内某些国企航运公司负责人老是热衷于到处为公司新造的船舶命名、敲香槟酒。当我指出后还恬不知耻地回答:
“我已经为旗下20多艘船舶命名了,不要相信西方资本主义那一套,那是迷信!我们是社会主义中国!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
显示了航运企业管理者的傲慢和不可一世的强词夺理。
中国有历史悠久的航海历史,尽管在明代之后衰弱了,农耕文化占据了中华文化的大部分,但也留下丰富多彩、敬畏大海的航海文化、习俗,作为航海院校毕业的学生并且成为航运界的领袖人物了,这些航海文化习俗知识都不懂,我真的无语。我在培训时也互动航海文化,但少有船长、海员知道。这就是中国航海的文化缺失的具体表现。
现在真的需要增加航海文化的营养了,否则,我们只能是航海大国而不是航海强国。
再看看主管机关对航海文化的认同感。
记得在1998年4月,在交通部的批准下,全国的港务监督局更名为“海事局”,连未见大海的内地主管机构都改成了“地方海事局”。譬如新疆地方海事局、兰州地方海事局等。南北的两所海运学院先后也改成了“海事大学”。随后全国的航海教育的大专院校,统统以“海事”作为前缀命名自己的院校。据我统计全国沿海、内陆地区大概有海事院校40多所,这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海洋的正确举措。
但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海事局在完成走向海洋后,却把本来已经深入人心的在大海、大洋环境中工作的“海员”改变为与江河湖泊环境工作的“船员”名称。这与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愿望格格不入。
实际上,海员名称早已深入人心,“国际海员”在我当年参加工作后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称呼我的。文革中样板戏《海港》中的韩小强也是迫切、渴望当“国际海员”。
至今为止,无论主管机关、涉海航运公司、中国的大部分媒体、民众都分不清海员和船员的区别。甚至明明是涉海航运公司,却成立“船员公司”。有的时候我傻乎乎地说,我们公司没有船员了。领导迷茫地看着我说,怎么没有船员,难道你不是吗?
更多的还是指责我老是纠缠船员和海员问题,并且以“妈妈的兄弟都是舅舅”来说服我。可是我还是一根筋:“两个舅舅不可能同名吧,即使区分也得根据大小叫大舅或二舅!”
试问,海员不正名,哪来海员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以及海员自信的荣誉观!
“航海强则国家强”已成为海洋国家的文化共识。而航海强的人力资源就是海员!